南岩宫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(公元1285—1310年),明永乐十年(公元1412年)扩建玄帝大殿、山门、廊庑、祖师石殿、父母殿、左右亭馆、宫前建左右圣旨碑亭,五师殿、真宫祠、圆光殿、神厨、神库、方丈、斋堂、厨堂、云堂、钵堂、圜堂、客堂、寮室等,共计155间,赐额为“大圣南岩宫”。后经扩建,到明世宗嘉靖十五年(公元1536年),本宫殿宇房屋已扩大到640间。。南岩宫位于独阳岩下,山势飞翥,状如垂天之翼,以峰峦秀美而著名。现存建筑21栋,建筑面积3539平方米,占地9万平方米。保留有天乙真庆宫石殿、两仪殿、皇经堂、八封亭、龙虎殿、大碑亭和南天门等建筑物。天乙真庆宫石殿,石雕仿木结构,殿内有“天子卧龙床”组雕和“三清”塑像,四面环立500铁铸灵官塑像,均生动逼真。殿外远近有叠字峰、金鼎峰、滴水崖、崇福崖、白龙潭等胜景,更有仙山楼阁之妙。殿外崖前有雕龙石柱,横出栏外2.9米,宽仅30多厘米,上雕盘龙,龙头置一小香炉,俗称龙头香。石殿右下方崛起一峰,上建梳妆台、飞身岩、相传为“真武”舍身成仙之所。
1989年,湖北省政府拨款维修了部分殿堂、亭台及古神道。2003年,湖北省政府决定对南岩大殿玄帝殿部分进行重建修缮,在2004年经国家文物局审批完成招标,2006年修缮完毕。同时对两座碑亭的顶部以及焚帛炉等景点一并进行了修缮。
南岩宫的总体布局是九宫中最灵活的,既严谨,又极富变化。人们带着一种“只见天门在碧霄”的幻觉,仰登天门。入南天门后,忽随山势转折急下至小天门,两座大碑亭虽耸立眼前,却完全突破了对称格局。再转崇福岩,才到宫门——龙虎殿前。进门以后,眼界略显开阔,饰栏崇台,层层叠砌。登上崇台,穿过大殿遗址,方才见到南岩石殿及相关建筑。
游览路线
从紫霄宫行驶2.5公里至终点站乌鸦岭,经南天门,即达南岩胜境。南岩峰岭奇峭,林木苍翠,上接碧霄,下临绝涧,是武当山36岩中最美的一处。唐宋以来就有道人在此修炼。元代在此建有道观,明永乐十一年(1413年)在此营建殿宇640余间,清末被毁。现仅存元代建的石殿、明代建的南天门、碑亭、两仪殿等建筑及元君殿、南熏殿、圆光殿等遗迹。从南天门入小天门,穿过碑亭,便是俗称脚蹬老虎岩的崇福岩。远眺是圆光殿、南熏亭、近观有18道棋坪及太上观、五师殿、方丈室、斋堂等遗迹。龙虎殿是南岩著名的一景。出龙虎殿即是大院落,院中有一口六角饰石栏的水井。井水清香洌甜,犹如甘露,故名甘露井,是武当最好的泉水之一。从院落登上层层丹墀饰栏崇岩,是元君殿即大圣南岩宫遗址。
特色景观
南岩宫建筑群完全依山势而建,布局灵活多变。天门、宫门、御碑楼、龙虎殿、玉皇殿等建于层层崇台之上,随山峰起伏;而天乙真庆宫石殿、两仪殿、皇经堂等则高据悬崖,如同天上楼阁。
天乙真庆宫石殿,即南岩石殿,是南岩宫的主体建筑之一。此殿为元代石雕仿木构建筑,坐北面南,凭涯临渊。大殿面阔3间,进深6.6米,通高6.8米,是武当山上现存最大的石殿。
天乙真庆宫石殿内外均采用青石原料,结实稳固。殿内梁柱、檐椽、斗拱、门窗、瓦面、匾额等为青石雕琢、榫卯拼装而成。斗拱硕大,门窗纹饰精湛,堪称我国石雕艺术之精品。
两仪殿位于石殿一侧,面朝深涧,背依山岩,是一座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宫殿建筑。该殿面阔3间,屋顶铺琉璃瓦。前檐下金柱竖立,金柱间装饰棱花格扇门,形成直通石殿的封闭走廊。
两仪殿前设有著名的龙头香。香炉置于雕龙石柱的龙头之上,而雕龙石柱位于两仪殿前,凌空翘首,下临深渊,十分险峻。
武当山三十六岩中最美的一处便是南岩宫了,南岩宫又名独阳岩、紫霄岩,是道教所称真武得道飞升之“圣境”。南岩峰岭奇峭,林木苍翠,上接碧霄,下临绝涧。据传说,在唐朝,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就曾在南岩修道,至今这里还留有他作的一首诗。史书盛赞南岩是“分列殿庭,晨钟夕灯,山鸣谷震”。在这里,把“晨钟暮鼓”用作了“晨钟夕灯”,说明了当时南岩建筑布局错落有致,到了晚上,这里的灯火成了别具特色的景观。